阿里与蚂蚁近期在AI领域动作频频,接连推出“千问”与“灵光”两款新产品,引发市场广泛关注。这两款产品的落地,不仅标志着两家公司在人工智能赛道上的持续加码,更折射出其战略布局的深层调整。
“千问”由阿里巴巴主导,而“灵光”则出自蚂蚁集团之手。尽管二者分属不同主体,但均承载着对AI未来的探索使命。阿里巴巴此前已通过夸克应用在C端AI市场占据一席之地,此次推出“千问”,被视为对既有路径的突破。蚂蚁集团在重新定位战略后,业务聚焦于支付与健康领域,但“灵光”的推出却突破了这一框架,引发外界对其意图的猜测。
业内人士分析,阿里与蚂蚁的“双线作战”并非偶然。在流量思维主导的市场环境下,抖音、微信等超级应用已形成天然壁垒,单纯依靠流量堆砌难以突围。DeepSeek的崛起印证了技术领先可跨越流量鸿沟,其成功关键在于对AGI的坚定信仰与灵活的组织架构。这一案例为大公司提供了启示:创新需要摆脱强业务指标的束缚,给予团队自由生长的空间。
阿里巴巴的内部调整印证了这一思路。2024年12月,通义大模型从阿里云体系剥离,划入智能信息事业群,夸克随之升级为“AI超级框”,承担C端入口角色。然而,将搜索与对话AI强行捆绑的策略并未获得市场认可,用户反馈与内部评估均显示,这种路径难以复制抖音、微信的流量优势。千问的推出,标志着阿里从“规划驱动”转向“探索驱动”,允许不同团队独立发展,形成内部竞争机制。
蚂蚁集团的“灵光”同样体现了这一转变。尽管其业务主线围绕支付与健康展开,但“灵光”的定位跳出既有框架,瞄准更广泛的AI应用场景。这种“非核心业务”的突破,被解读为蚂蚁对组织边界的重新定义——通过内部创业激发创新活力,而非局限于既有生态的延伸。
组织架构的灵活性成为关键。今年6月,阿里巴巴进行新一轮业务整合,饿了么、飞猪并入电商事业群,而高德则保持独立发展。这一调整被视为对“强绑定”策略的反思:与其让高德为淘宝闪购保驾护航,不如允许其探索地图服务的更多可能性。高德随后推出的“扫街榜”便是这一思路的产物,通过独立运营挖掘新增长点。
市场观察家指出,阿里与蚂蚁的AI战略正从“集中资源打攻坚战”转向“分散布局试错”。千问与夸克的并存,灵光与AQ的互补,均体现了这一转变。这种模式虽可能造成内部资源分散,但也为突破既有格局提供了更多机会。在AI竞争进入深水区的当下,大公司的创新逻辑正在从“追赶”转向“探索”,而如何平衡内部竞争与资源协同,将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。
据悉,阿里巴巴计划在双11后进行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,人事变动与业务线重组或将进一步披露。这场由AI驱动的变革,正在重塑中国科技巨头的竞争版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