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近日正式面向公众推出其全新AI助手“千问”,并同步上线App公测版本。这款被定位为“会聊天、能办事”的个人智能助手,前身为智能信息事业群旗下的“通义App”,更名后以“阿里最强大模型官方助手”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,目标直指与ChatGPT展开全面角逐。

千问的推出标志着阿里在AI to C领域迈出关键一步。根据官方披露,该产品将深度整合阿里生态内的支付、出行、购物等核心场景,形成统一的C端服务入口。数据显示,公测上线次日,千问App便跻身苹果App Store免费应用总榜第五位,排名超越同类产品DeepSeek。与此同时,面向海外市场的国际版也计划于近期上线,此前阿里云通义实验室已在海外布局Qwen Chat网页版及App,主要承担模型能力展示功能。

产品命名变更背后,折射出阿里对C端AI战略的重新定位。相关负责人解释称,从“通义”到“千问”的转变,不仅是名称更新,更是将技术模型推向全民级应用的重要跨越。该产品基于阿里自主研发的Qwen系列开源大模型,该模型在过去三年间已在全球开源社区建立领先地位,累计下载量突破6亿次,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7万个,成为全球开发者最广泛采用的开源方案之一。

技术演进路径方面,千问延续了Qwen模型的技术基因。据内部技术人员透露,项目起源于对“专为Qwen设计的纯净产品形态”的探索,初期定位为模型能力展示工具,后逐步扩展至深度研究、图像编辑、网页开发等多元化功能。技术负责人林俊旸指出,随着模型自主性增强,需要通过完整产品服务释放技术潜力,这成为开发千问的核心动因。相较于侧重产品逻辑的豆包等竞品,阿里系AI产品更强调技术驱动的特征在此得到延续。

组织架构调整为产品迭代提供支撑。今年以来,千问项目经历多次战略升级:从阿里云事业部划归智能信息事业群,与夸克形成双产品矩阵;项目组集中北京、广东等地百名工程师进行封闭开发;最终确立为集团战略级项目,由吴嘉牵头执行。这种资源倾斜在产品定位上体现明显——夸克聚焦AI搜索与浏览器领域,而千问被赋予“集团AI原生入口”的更高使命,承担跨业务线资源整合的重任。

生态协同机制成为竞争关键。阿里规划分两阶段推进:初期聚焦用户体验优化与模型迭代,后续重点实现千问与高德、淘宝、支付宝等业务的深度联动。当前已启动联合开发工作,预计将推出重大版本更新。这种“中央调度+垂直深耕”的模式,既保持千问作为总控平台的独立性,又允许各业务线发展专业领域Agent。例如在规划团建场景中,系统可自动串联飞猪、支付、出行等模块,通过统一技术标准降低跨Agent协作成本。

项目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。千问团队坦言,如何将分散的Agent服务有机整合是当前最大难题,不同业务的能力成熟度差异可能导致用户体验割裂。组织架构适配问题同样突出——作为横跨多个事业群的战略项目,千问需要突破既有资源分配机制,建立跨部门协作新范式。这些考验不仅检验着集团执行力,更将验证传统互联网架构向AI时代转型的可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