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费级3D打印市场正上演一场激烈的商业博弈,主角是曾主导大疆消费级无人机事业线的陶冶及其创立的拓竹科技,以及老东家大疆创新。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源于大疆近期对一家3D打印企业的战略投资,协议中特别设置的拓竹相关条款,将双方推向了竞争前台。

据知情人士透露,大疆创始人汪滔十年前曾强调:"绝不能让竞争对手通过盈利积累人才资源。"如今这句话正成为现实注脚。拓竹科技创始人陶冶在社交平台发文指出,大疆此次投资不仅涉及同赛道企业,更在协议中设置针对性条款,这种"围剿"行为背后,折射出人才争夺战的升级——新员工入职选择时,拓竹与大疆常出现"二选一"局面,甚至在同等条件下部分候选人优先选择拓竹,这或许触动了大疆管理层的敏感神经。

行业观察者发现,大疆系创业者中不乏无人机领域玩家,如工业无人机赛道的科比特、消费级赛道的禾启智能,但大疆此次唯独对拓竹采取强硬态度。有接近决策层的人士透露,拓竹近期在影像领域的布局可能触及大疆核心业务,其产品逻辑与战略思维与大疆高度相似,被视为"最像大疆的复制品",这或许是引发冲突的关键因素。

拓竹科技的发展轨迹堪称大疆模式的完美复刻。2020年创立的拓竹,核心团队均来自大疆无人机事业部,涵盖动力系统、产品管理、算法工程等关键岗位。这种技术基因使其迅速在消费级3D打印市场打开局面:首款产品Bambu Lab X1众筹首月突破5000万元,通过"专业用户建立口碑-大众市场扩大渗透"的路径,两年内将产品价格从999美元压至199美元,耗材成本同步优化。这种"价格屠夫"策略与大疆2013年将无人机价格从数万元降至千元以下的打法如出一辙。

财务数据印证了这种策略的有效性。据第三方报道,拓竹2024年营收达60亿元,净利率超30%,其扩张速度令投资界侧目——2021年还因市场规模问题被拒之门外的拓竹,到2024年已让投资人排队求投。这种成长态势引发大疆警惕,毕竟3D打印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无人机制造,若拓竹携消费市场优势切入影像航拍领域,将形成直接竞争。

在用户生态构建方面,拓竹同样借鉴了大疆模式。针对99.9%用户缺乏建模能力的痛点,拓竹2023年推出开源模型平台MakerWorld,通过积分激励、创意奖金等机制吸引创作者上传模型,目前月活用户突破千万级,模型库超百万个。普通用户可一键打印海量模型,平台算法还能根据用户偏好推荐内容,形成"设备-模型-耗材"的消费闭环。这种生态建设与大疆无人机"产品-作品-传播"的循环体系高度相似。

大疆自身正面临主业增长瓶颈。CEO汪滔早在2016年就预测无人机市场将趋近饱和,200亿元收入或成天花板。这种预期或许解释了近年来的技术人才流失——芯片影像系统奠基者曹博、飞行系统中台负责人李昊南等核心成员相继离职。陶冶在公开信中建议,大疆需区分"忠诚"与"服从"的概念,避免用挤压打击替代真诚沟通,否则人才流失趋势难以逆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