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基因编辑、神经网络、人工智能与赛博格改造等技术的持续突破,人类正站在技术变革与伦理重构的十字路口。曾经仅存于哲学思辨中的“何以为人”命题,如今已演变为关乎文明走向的现实抉择。从技术诱惑与风险的权衡,到人类主体性的存续危机;从生命延展的伦理边界,到人机共生的身份认同,数字时代的技术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着传统认知框架,催生出关于“人”的全新思想图景。

商务印书馆推出的“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”汉译系列首辑五卷,以跨学科视角构建起系统性对话平台。这套丛书涵盖超人类主义、人类增强、现象学脑科学、赛博格社会学及环境宇宙论五大领域,通过哲学思辨与实证研究的交织,为理解技术时代的人类处境提供了多维理论框架。各卷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,共同勾勒出数字文明下“人”的复杂面相。

意大利学者罗贝托·曼佐科在《超人类主义——改造人类状况》中追溯了这一思潮的历史脉络。从尼采“超人”概念到现代永生计划,从纳米技术狂想到技术奇点焦虑,人类对突破生物局限的渴望贯穿始终。但作者警示,意识上传可能消解主体性,技术垄断或加剧社会分裂。当“超人类”与“次等人”的鸿沟显现,人类是否会陷入新的异化困境?这种对技术乌托邦的批判性审视,揭示出超越欲望背后潜藏的文明危机。

德国哲学家迈克尔·豪斯凯勒的《“更好”有多好?》将讨论引向伦理深层。基因编辑、智能药物与脑机接口等技术虽承诺带来更强体能、更长寿命与更高认知,却可能引发“缺陷者”边缘化、情感体验扁平化、代际关系失衡等新问题。作者强调,技术评价不能止步于效率标准,更需考量自由、尊严与幸福等伦理维度。当“更好”被简化为“更强”,人类或将偏离文明发展的道德轨道。

关于人类本质的探讨在两部著作中呈现新维度。托马斯·福克斯在《脑——一个关系器官》中挑战“脑中心主义”,提出大脑是嵌入身体、环境与文化的共鸣系统。这种现象学-生态学视角纠正了神经科学还原论的局限,为理解意识生成开辟新路径。娜莉·奥德肖恩的《韧性赛博格》则通过起搏器植入者的生命叙事,展现技术依赖者的主体性建构。这些“人机混合体”在应对设备故障、社会凝视与生存威胁时,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智慧,重新定义了生命的韧性内涵。

挪威学者阿恩·约翰·维特勒森的《人类世的宇宙论》将视野拓展至生态维度。针对笛卡尔式主客二分法导致的自然异化,作者提出“共存者”概念,认为冰川消融与森林退化是地球的“创伤表达”。这种泛心论视角呼吁重建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,指出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存在方式的危机。唯有转变自然认知,技术进步才能真正服务于文明可持续。

五部著作构成的学术矩阵,折射出数字时代“人”的多元定义。当超人类主义的激情遭遇伦理约束,当技术增强承诺碰撞人性底线,当大脑关系性颠覆主体幻觉,当赛博格韧性重构生命意义,当生态共生呼唤存在方式转型,一个核心命题愈发清晰:技术塑造人类的进程,本质上是人类重新定义自我的过程。在算法与基因的交织中,保持对“人”的动态追问,或许是我们穿越技术迷雾的唯一罗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