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的全球半导体似乎并不太平,本以为疫情会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业发生萎缩,但是谁也没有想到,带来的却是各种缺货涨价潮。驱动IC涨价,MOSFET涨价,电源IC涨价,一波接一波的涨价,点燃了所有人的情绪。

甚至有媒体报道,为了赶着出货,多家企业在春节期间都需要加班,群创总经理表示,往年春节放7~10天假,今年只调休除夕和大年初一两天。国巨董事长也表示,今年春节将维持工厂不停机。

还没等众人从涨价、不放假的消息中缓过神来。最近MCU企业相继涨价,给原本躁动的市场加了一把柴火,让价格暴涨之火再次熊熊燃烧。

先是盛群、松翰、新唐、凌通以及闳康五家MCU大厂,同步调升报价,部分产品涨幅超过一成。

不过,各家针对的产品都不相同,松翰针对的是单价与利润率较低的产品线,比如一次性烧录(OTP)产品的价格;盛群针对的新订单进行涨价,已经下单的价格维持不变,而凌通则是对多媒体IC的价格进行了调涨。另外,新唐正处于增资阶段,对涨价没有做出回应。

一天后,义隆电子也表态,MCU将会在2021年1月起全面上涨。

同一天,国际MCU大厂NXP涨价函流出,NXP向客户表示,受新冠疫情影响,NXP面临产品严重紧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,决定全线调涨产品价格。

缺芯潮蔓延至车企

在各家企业宣布涨价后的同一个礼拜,央视新闻的一则以“汽车芯片缺货”为主题的报道,又一次将MCU的涨价缺货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,甚至有传言,部分车企会因缺少芯片而导致停产。

在央视的采访中,大众4S店的员工表示,本次短缺的汽车芯片,将导致ESP(电子稳定程序系统)和ECU(电子控制单元)即车载电脑两大模块无法生产,可能会短期影响汽车供应。

德国大陆集团也表示,虽然目前半导体制造商已经通过扩充产能来应对,但新增产能可能得要6到9个月才能实现。德国业内人士分析,汽车芯片短缺可能会影响中国的汽车生产,这一状况或将持续至2021年。

ST的锅?

在MCU涨价与缺货的的新闻中,几乎都提到了因为前段时间ST发生罢工,影响了市场供给,所以导致全球MCU供应紧张。

有趣的是,类似的事件在三年前同样上演过一次,主角还是ST。2017年底,因为苹果的3D传感器抢走了ST的产能,导致8寸产能全部满载,而当时意法半导体唯一的一座12寸晶圆厂因为失火而停产,两种因素加起来导致MCU供应短缺,涨价潮应声而起。

这一次,ST的工厂没有失火,也没有苹果的大单排挤,而是从上个月5号开始,ST的法国本土工厂全员大罢工。

目前ST的晶圆厂分布在法国、意大利和新加坡等地区,其中在法国有三大工厂,卢塞(Rousset)的8英寸晶圆厂,是ST目前最大的8英寸晶圆厂,在2019年刚投入了14亿美元升级产线;位于图尔(Tours)的晶圆厂,是ST开发氮化镓工艺技术的主力工厂;发生罢工的克罗勒(Crolles)工厂则是ST的12英寸晶圆厂,主要生产FD-SOI工艺产品。

不过,这次大罢工并未导致生产完全中断,而是选择在特定的日子,员工在轮班的最后两个小时不工作。

所以,虽然此次罢工影响了ST的部分产能,并不能将涨价的主要原因归结于ST,MCU涨价共“一石”,ST只占“一斗”而已,最大的锅不应该ST来背。

产能吃紧

MCU涨价的主要因素还得从供需来看。

首先需求方面来说,疫情导致在线教育与办公需求增长,导致对应的驱动IC、电源管理IC及功率元件需求增长,而一季度之后,疫情得到有效遏制,消费电子,汽车和家电的需求回暖,功率MOS、PMIC、传感器IC等产品需求接力,维持产能满载。

以上这些原因,再加上芯片厂商提高了安全库存,共同推动了晶圆产能处于满载状态,尤其是是8寸晶圆。

另一方面,全球的大多数晶圆厂已经很少去扩产成熟制程的产能,过去五年产能的成长率不足5%,但是需求却在不断的增长,尤其是5G以及AI的大规模应用之后,全球对晶圆产能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升。

需求提升了,但是年初的疫情,让半导体厂商对下半年的需求出现了误判,预估过于保守,所以,进入下半年之后,电子行业旺季来临,需求快速增长,导致晶圆厂率先涨价,然后逐级传递至整个市场。

为了缓解产能危机,一向做IC设计的联发科都开始买设备租给力积电,但扩产和新建晶圆厂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,毕竟兴建一个晶圆厂最低都需要两到三年起步。

综合来看,MCU涨价主要是由于市场供需失衡导致的,企业为了维持自身利益,会有所调价。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企业浑水摸鱼,制造恐慌,趁机涨一波价。

国产MCU

其实此次涨价的背后,还有另一个现象不得不谈。

全球的MCU产能大多数都集中在头部企业,在央视采访的中4S的工作人员表示,目前缺货的都是高端芯片,主要来源于进口。

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全球前7大MCU企业(Infineon已收购Cypress),占据了全球MCU产能的85%左右,在中国的市场中,前十大供应商基本也是被欧美日三国企业所占据。

根据ST的2019年财报显示,其2019年全年营收95.6亿美元,MCU和数码IC业务占到总营收的25%左右,大概24亿美元左右,目前国内MCU企业很少有营收超过10亿人民币的。

就拿中颖电子来说,其在国内MCU企业中基本上处于前五,产品在家电MCU领域处于领先地位,中颖电子MCU的成长主要受益于,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家电,电子产品制造地的优势,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。

但根据其2019年财报显示,中颖电子的MCU销售占全球MCU市场的0.55%。

乐鑫科技的WiFi MCU的销量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30%左右,连续三年排名第一,主要对手是高通、Cypress、Marvell、联发科与瑞昱等。

根据乐鑫科技的财报显示,去年芯片(主要是WiFi MCU)的营收为5.21亿人民币,占到总营收的68.74%,这一数字和国外的竞争对手还是有差距。

32位MCU的高地

毫无疑问,32位MCU是这个领域的高地,国民技术在其2019年财报中提到,2015年32位MCU出货量就已经超过4、8位MCU与16位出货量之和,占到总体MCU市场的54%,而到了2020年,32位MCU占有率将会超过60%。

目前国内MCU企业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,而且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、智能仪表等领域,这些领域的特点就是中低端MCU即可,而市场应用比较大的高端领域,如工业控制、汽车电子、物联网都被国外厂商所垄断。

不过,经常会看到国内很多企业打着32位MCU的旗号,宣传自家正在进军高端MCU市场,但最后真正落地的时候,还是在低端徘徊。

在翻阅资料之时发现,有相当数量的企业32位MCU已经开始研发,或者研发成功,但是距离大规模量产或者大规模被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谈及国产MCU的机会,常会提及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发展会是国产MCU的机会,但是需求的爆发同样也是国际巨头们的机会,如何在竞争中胜出,或者寻求差异化竞争,才是国产MCU企业占领市场的关键问题。

版权声明:所有来源标注为“TrendForce集邦咨询”的内容与数据版权均属TrendForce集邦咨询所有,若您需要引用、转载,烦请注明来源及出处;如涉及大面积转载,请来信告知,获取授权。